治疗经验

什么原因导致血小板减少?

  • 发表时间:2014-05-14 14:02
  • 来源:未知
  • 责编:zmy
  • 字体: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可能包括(不限于):骨髓生成血小板不足,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酗酒,巨幼细胞贫血,某些骨髓疾病,血小板滞留在肿大脾脏中,肝硬化伴充血性脾肿大,骨髓纤维化,血小板被稀释,大量输血或血液置换(贮存血中血小板很少),体外循环手术,血小板消耗或破坏过多。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如:HIV感染,输血后紫癜,某些药物如肝素、奎宁、磺胺类抗菌素、一些口服的糖尿病用药、金制剂、利福平等,新生儿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内凝血性疾病如产科并发症、癌症、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创伤性脑损伤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殿,溶血性尿毒综合症,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严重感染伴败血症。

  血小板减少的危害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血小板显著减少,伴有皮肤粘膜紫癜,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

  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所在冬、春季节发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成人急性期少见,常与药物、感冒、劳累有关,病情比小儿严重。起病急骤,可有发热。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也常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慢性型较为常见,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殿的80%,多为10-4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袭。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或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

  怎样预防血小板减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血小板减少症类的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近年的研究支持ITP的免疫与免疫机制有关,因此认为应改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预防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措施

  1、预防感冒,密切观察紫斑的变化,密度、颜色、大小等,注意体温、神志及出血情况,有助于了解疾病的预后及转归,从而予以及时的处理。

  2、避免外伤,出血严重者须绝对卧床休息。慢性患者,可据实际情况,适当参加锻炼,避免七情内伤,保持心情愉快,饮食宜细软,如有消化道出血,应进半流质或流质,忌食烟酒辛辣刺激之物。

  3、斑疹病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注意皮肤卫生,避免抓搔划破皮肤引发感染。

 
(责任编辑:zmy)
关注排行榜
精彩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