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医政

我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趋势

  • 发表时间:2014-08-08 09:59
  • 来源:互联网
  • 责编:qdf
  • 字体:

  《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已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其中有五条涉及保健食品,引发业界的强烈关注。目前,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前景广阔,然而,行业却没有快速成长。尤其是我国的保健食品企业,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规模相比,一直是个“小个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的保健食品,国内消费者要支付高于国外3倍的价格。

  我国保健食品行业为何“长不大”,企业规模为何差距甚大,消费者为何要多花“冤枉钱”?面对诸多想要了解的进行了调查。

  规模较小品类不足

  2012年1月印发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截至2012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共有2006家,产值仅2800亿元左右,与万亿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一位保健食品从业人士透露,国内的保健食品种类“太少了”,即使是同仁堂、汤臣倍健这样的国内保健品“巨头”,“所有的产品堆起来也不过两个专柜”。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共批准14700个保健食品,其中国产保健食品为13975个,进口保健食品为725个。而查询发现,全球知名的健康营养品专业品牌美国GNC公司,则拥有1500余款产品。全球膳食补充剂巨头美国NBTY公司则声称产品种类达3000多个品种。能够满足不一样的年龄、性别、人群的营养需求。

  潜力巨大售价居高

  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表示,近几年,我国保健产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超过15%,并以每年15%~30%的速度递增。欧美国家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食品的花费占总支出的2%上述,而我国仅占0.07%。来自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的数字显示,国内健康产品购买力已接近万亿规模,但实际销售额不到3000亿元。目前中国人均保健食品消费支出仅为美国的1/20,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保健食品市场巨大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

  尽管潜力巨大,但中国的消费者仍面临着保健食品售价居高不下的窘境。在美国亚马逊网站检索看到,营养补充产品蛋白粉的售价,折合人民币大约在每磅60~100元。而在亚马逊中国,检索同类产品,售价约在每磅200~400元左右。

  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人归结为准入制度情况。宏观经济学者胡释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现行的审批准入实际是一种行政垄断工具。获得保健食品批文的企业获得由政府强力加以保障的市场,其他未获批文的企业被禁止进入该市场参与竞争。为审批制下,企业自由进入市场的天赋权利被剥夺,成为需要政府赋予的特权。

  政策掣肘壁垒将破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的保健品准入制度是逐一产品“审批制”,对每个试图以“保健品”身份出当下市场的产品都进行审批。审批之后获取“国食健字”批准文号,也就是俗称的“蓝帽子”。自2005年《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保健食品行业的成本就被无形地加强了。在一些小企业为了“蓝帽子”发愁时,一些大企业则坐拥上百个“蓝帽子”,俨然行业巨头,形成相对的垄断,垄断也会导致价格偏离成本,消费者为审批导致的高价买单。

  此次《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五条与保健食品有关的内容中,一大重要变化就是变“审批制”为“备案制为主”,仅对“运用新原料的保健食品和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进行审批注册。这一调理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在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看来,审批与备案都是准入制度的情况,“如果是站在新进入者角度看当然备案好,如果站在老企业角度看,多数支持审批制。”他建议,非常好的的企业必然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情况,甚至是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情况。

(责任编辑:qdf)
关注排行榜
精彩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