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医政

医疗改革多重难题待解决

  • 发表时间:2014-08-12 11:37
  • 来源:互联网
  • 责编:qdf
  • 字体:

  生意社2月26日讯 虽然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效率相对低下的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并未得到有效撼动,整个医疗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始终未能有根本性改善。加之政府对社会办医的政策长期处在纲领性的鼓励层面,民营医院的发展状况同样不容乐观。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政策逐步细化,这种局面或将得到有效改善。

  医疗服务体系超负荷运转

  市场对民办医院的追捧源于我国的公立医院体系已严重超负荷运行。

  “挂号十天,看病十分钟”,曾有媒体这样形容我国的医疗市场供求状况,以显示我国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国内膨胀的医疗服务需求。

  卫计委发布的《2012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到28914.4亿元,同比增长18.8%。而1978年,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仅为110亿元,2012年较其增长了262倍;人均卫生总费用则从1978年的11.45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2135.8元,增长了186倍。

  然而从医疗机构层面来看,《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末,我国医院总数为23170个,其中公立医院13384个,民营医院9786个;卫生人员总数911.9万人,床位总数572.5万张。相比1978年医院总数增长了149%,医护人员和医疗床位的增长幅度也不到150%。相比快速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医院体系的供给增长显得十分缓慢。

  与此同时,从我国医药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城市化、老龄化、疾病谱改变以及支付能力的提升都将驱动需求市场的进一步扩容。按照我国目前医疗机构的供应能力,医疗服务的供求形势将更为严峻。

  某大型私募医药首席研究员向记者表示,过去20年,我们国家医生的数量几乎没有增长,而我国的人口数量一直在增长,且老龄化比重不断增加,这导致了我国医疗服务的发展水平出现了严重跟不上医疗需求的状况。这归根究底是因为社会办医迟迟没有放开,医疗服务供给端严重不足。

  民营医院发展缓慢

  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体系已是一种必然。事实上,早在1985年,国务院《关于卫生工作改革的若干规定的报告》就开启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大门;1994年,卫生部发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具体规定了民间开设医疗机构的必备条件和审批手续,个体诊所开始小范围出现。不过尽管政策开始逐步放开,但卫生部门出于对公立医院的保护,在审批时对民营医院卡得很严,在这样的环境下,民营医院的发展并不顺利。

  随后,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鼓励投资者通过收购、重组兴办民营医院。一时间,我国掀起了民营医院的投资高峰。2003年,私立医院的发展进入最好时期,由于公立医院资金投入不足,许多地方政府改革卫生医疗体制,允许公立医院通过委托经营、股份合作、股份制或整体出让等办法,引进社会资本,并对私立医院实行3年免税制度。

(责任编辑:qdf)
您可能感兴趣的:
关注排行榜
精彩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