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

亲子活动

导致宝宝缺乏安全感的有哪些

  • 发表时间:2014-08-12 17:06
  • 来源:互联网
  • 责编:qdf
  • 字体:

  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需要,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别是一岁之内的时候,这时安全感的建立是从父母特别是母亲那里获得的。心理学家已经证实安全的依恋感没有建立起的孩子长大后情绪障碍的几率是高达百分之七八十。孩子如果没有和妈妈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对爱的渴求会持续一生。在和他人交往时会觉得没人喜欢自己。潜意识里的这个核心价值观会影响他管理情绪,建立自信。会让他自己觉得自己无能,会带来恐惧,恐惧和需求的矛盾会产生所有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如拖延,动力不足,抑郁焦虑等。

  现在,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还是不少的,心理学家.Ainsworth设计了“陌生情景”来判断孩子是否建立起安全依恋。介绍给大家给自己的孩子来个测定。

  妈妈把孩子带到一个新的摆满玩具的屋子里。然后妈妈离开,观察孩子在妈妈在场时和离开后及回来后的反应。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在妈妈在场时很主动的探索周围,妈妈离开时哭闹一下,但很快就投入的玩了。妈妈回来后拥抱亲吻他以后,他能很快平静下来接着玩。这样的母子依恋就是安全依恋是健康的。有一部分孩子是妈妈离开时没有反应,回来时也不拥抱他,他也对妈妈回避,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很弱。这是回避性依恋。最后一种是矛盾性依恋,孩子在妈妈在场时也不能放心的去玩,妈妈离开时孩子大哭很不安,妈妈回来后,孩子会紧紧的抱着妈妈,同时也对妈妈表现出愤怒和抗拒。孩子对妈妈的情感非常强烈,又没有安全感。这类孩子在长大后更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

  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缺乏安全感呢?该如何纠正呢?

  1、孩子过早入园导致缺乏安全感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了众多父母的坚定信念。无论是早有计划还是跟随大流的,都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孩子越早接受教育,身心成长就会越快越好。于是,很多刚刚才满2岁甚至连基本表达能力都不足的孩子就被送进了幼儿园的小小班。这样一来,他们受教育的时间比那些3岁入园的孩子早了许多,但这是否真的适合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呢?

  ■2岁童心理承受力差 较难适应入园转变

  从幼儿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判断孩子何时入园合适,最科学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具体细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早早送来幼儿园,又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上学晚呢?所以要细分孩子的入园年龄是不可能的事。”幼儿园副园长吴冬梅说。

  她表示,绝大部分家长都只想让孩子早入园,早受教育,很少考虑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够不够强。“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到幼儿园以后受关注和照顾少了,常常会觉得不安和痛苦。而2岁的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而且不懂调节情绪,不能像成人那样逃避痛苦、平复心情,就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缺乏安全感、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还可能有心理疾病。”

  为慎重起见,一些幼儿园在每年入园报名后都会组织面试、家访、亲子活动日等等,由此了解孩子和其家庭的育儿情况。“孩子起码要能表达自己的需要,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孩子不会说‘我想干什么’、‘我喜欢什么’,吃饭要喂,不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建议还是不要太早入园。”

  ■入园前要多准备 培养孩子集体生活兴趣

  尽管孩子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多父母却坚持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诸多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也会得到纠正。吴冬梅提醒:孩子入园之前应提早两个月做准备,以便良好过渡。

  为了让孩子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入园前的亲子班。从刚开始陪孩子玩一个小时,慢慢减为半个小时,直至完全不用家长陪着,让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家长应多称赞幼儿园和幼儿园的老师,当孩子喜欢上幼儿园,自然就能开心待下来。多带孩子参加集体聚会,并不断强化“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开心”,促使孩子对同龄朋友和集体活动产生浓厚兴趣。

  孩子们入园后经常容易生病,吴冬梅说,孩子出生后第一次离开家庭,面对陌生环境,心理波动肯定表现为身体疾病。“新生入园焦虑是正常表现,是孩子心理第一次经受锻炼。家长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表现得更为关心、照顾,要让孩子了解上幼儿园是应该做的,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正常。如果家长动不动就担心,会加重孩子焦虑的程度。”吴冬梅还不主张孩子春季入园,因为这个季节容易生病,在幼儿园很难得到特殊的照顾和护理。

  2、母婴交流不够 导致宝宝缺乏安全感

  人口计生委的最新调查显示,妈妈和0至3岁婴幼儿每天在一起少于8小时的占到26.7%。专家提醒,母婴之间缺乏足够交流,很可能使孩子在成长中缺乏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年轻妈妈可通过以下方式与宝宝多相处:

  1、适当延长母乳喂养时间。母乳完全可满足新生儿从出生到6个月以前生长发育的需要。母乳喂养不但能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还能促进母婴之间的亲子交流;

  2、善于利用“边角”时间交流。可以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途中找些话题与他聊天、回答他的问题;临睡前,应陪孩子上床,讲些小故事或生活常识;

  3、分配给孩子一些家务活。做晚饭时,鼓励孩子在厨房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剥毛豆等,不但可以边干活、边陪孩子聊天,还能够锻炼孩子的手指灵活度;

  4、节假日以孩子为核心。节假日、双休日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带孩子去参与一些亲子活动,比如亲子班等,在活动中促进与孩子的交流;

  5、“亲子交流”父亲也可参与。孩子的成长中,父爱也不可忽视。如果妈妈们实在忙得抽不开身,爸爸们就应挑起亲子重任了,与宝宝多多交流。

  3、床过大 孩子缺乏安全感

  ●王女士,服装店老板

  刚有宝宝时我们给他挑了一张较大的儿童床,觉得孩子长得很快,而且空间大对孩子的骨骼生长有好处。但有段时间宝宝晚上总是大哭。后来,一个在儿童医院工作的朋友到我家,说我们的婴儿床太大,孩子觉得空间太宽,缺乏安全感。

  ■专家说法

  是否分房睡视孩子状况而定

  ●程淮,中国家庭教育协会理事、北京幸福泉幼儿园园长、婴幼儿潜能开发专家

  国际心理学界称0-3岁的孩子为婴儿,从出生开始,婴儿就要单独睡觉。和父母同床睡,一方面熟睡的大人可能压住孩子,引起婴儿口鼻窒息;另一方面成人睡觉时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孩子周围的空气,导致氧气不够。

  1岁以内的孩子睡觉时间短、易尿床易饿,需要听到大人的声音,因此虽然单独睡却可与父母同一个房间。1岁半后,孩子就可单独分房间睡。但是否分房睡要视孩子状况而定,2岁以内是亲子关系建立的敏感期,有的孩子要和父母有近接触才能安心入睡。要培养孩子良好睡眠习惯,不能从小养成哄着拍着才能睡的坏习惯。

(责任编辑:qdf)
关注排行榜
精彩聚焦